女明星导演***作多是自传体,自我与自恋并存,除了自编自导还会自演,但大多因影片表达的情感过于自我、价值观过于狭窄,而首先被院线经理拒之门外,票房惨淡,好在有公知好友热捧,再拿投资方宣发不力做个替死鬼,最终也可造个口碑、赢个面子。赵薇导演的这部导演***作,没想到在格局上与其他女明星导演完全不同,她没有自己当编剧,而是找来了在出版界热销的一部小说,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又请来了因《孔雀》闻名的李樯,最关键的是自己不主演,连客串也没,把自己彻底藏在摄影机的后面,这不仅是大智慧,更表明了她要将自己的***作表达与大众分享的一个姿态。
辛夷坞的原著没看过,李樯及其电影剧作倒是很熟,《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完成了其女性老中青三部曲,是李樯情怀的代表作。李樯情怀是一种关于尊严的表达,不被世俗、困顿所染,绽放自我生命光华,有着非常个性的坚守。不管是孔雀里的一家人,还是王彩玲,李樯笔下的原创角色令人敬重,却难以亲近。观众对这些角色审美体验,注定了他的三部曲也难以达到大众共鸣的普世光芒,自然也不可能是高票房的大众电影。我始终认为,高票房的大众电影的核心价值绝不是主演的明星,而是影片情感诉求的宽度、价值观的广度。李樯内心是冷的,辛夷坞是暖伤青春,他俩在一起,不担心剧作的结构节奏的大体,倒是为李樯情怀在赵薇电影中的宽度忐忑过几分。没想到,李樯在《致青春》中完全放开了自我,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宽广。
影片从郑微的梦境开篇,给我的直觉,这不会是一部过于写实的年代片。但梦境过后的校园与宿舍,上世纪***十年代的大学真实气息扑面而来,从梦中韩庚一晃而过,到赵又廷的陈孝正冷酷转身出场,这近20多分钟的戏,均是由杨子珊、江疏影、张瑶、包贝尔、郑恺等新面孔演员完成,行云流水、兴致盎然,让大家迅速入戏。入戏感强,也是口碑好的大众电影的体验特征。真不知道赵薇从哪里找来的这批新演员,加上赵又廷、韩庚,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假如赵薇有一丝自恋,那就是她选择了杨子珊,像小燕子,侧面还像赵薇的大学老师崔新琴的年轻样子。赵薇用影像雕刻时光,令人动容。比如,郑微向林静报告大学录取那场戏,林静追像小鸟飞般的通知书。比如,郑微在礼堂高歌《红日》。比如,黎维娟家乡落榜男友来宿舍,在那个高歌知识改变命运的岁月,冬夜里两个原乡人内心的美丽与哀伤。比如,男生水房,陈孝正的告白与眼泪。比如,散伙饭上,老张带头朗诵的苏东坡的词。比如,老张在阮莞墓前关于配角人生的独白。比如,海洋馆里那段秘密。赵薇的稳健从容,将这部密度大的青春群像雕刻,刚柔并济,悲喜错落,张弛有度。
李樯在这部改编剧作中,不失其特有的李樯情怀,黎维娟与老家落榜男友,朱小北怒砸超市,郑微在太平间面对阮莞尸体的那段哭诉,其实,被作为背景戏处理的施洁才是李樯的投影,在《致青春》中,施洁被赵薇选择成为一个背影,李樯情怀的执着变为一种豁达、一种有力度的宽度,我觉得这是辛夷坞的原著中不会有的。李樯擅写群戏,擅写悲怆中的喜感,当然,《致青春》最令我捧腹大笑的紫鹃的深夜情话,不归功于李樯,而是归功于赵薇的闺蜜韩红一本正经的意外反差式表演。对于阮莞的死,其实阮莞不是对初恋男友恋恋不忘,也不是对山羊皮迷恋,而是对逝去的青春无法释怀,所以,李樯会让郑微对她的尸体说出那段心痛的告别。
从高唱《红日》开始,郑微的爱的尊严就开始描红,直到最后那句“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这个角色基本有了结实的精神底座。我特别喜欢郑微的那段台词,郑微离开林静的那段画外音:“我们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现在我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郑微说到“像爱祖国”时,影院里冒出一些出戏的笑声,但我却沉浸于郑微的这段台词中,惟有会心的感动。在因为躲避20%的房产交易税而连夜排队离婚的今天,在每周《非诚勿扰》的红男绿女对真诚的彻底抛弃中,爱情与婚姻,成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利益工具与明码标价的商品,《致青春》中郑微的爱与尊严尤为珍贵,习惯了贫贱的陈孝正那无法容忍一厘米的误差的精致利己主义,对海豚驯兽师吐露的真心,更为令人心碎。人逝去青春不可怕,但一旦尊严丧失,犬儒即止,爱无力回天。生逢这个年代或许是郑微这样人的悲情,但更是陈孝正的悲剧。在我看来,《致青春》是一曲大时代的挽歌。
赵薇的导演处理上,有两处我觉得不错。一是从毕业散伙饭的苏轼词赋的朗诵,直接切到数年后的高速路上的阮莞,干净利落。二是林静在校园中的出场,也是在郑微与陈孝正彼此心通时直接切入,没过渡,我觉得很自然。林静在开场就是郑微的一个梦,在全片中更像一个影子,是郑微内心无可割舍的前缘,包括郑微母亲与林静父亲***的前史,将这段青春悲剧定格在更远的时代背景中,长辈的历史原罪导致一对有情人的离殇,林静这个影子确实有着时代烙印,但赵薇的处理是虚写,更为写意。
说几句演员。韩庚的戏不多,但戏演得场场有色,已经摆脱了《大武生》的幼稚。赵又廷的戏本身就好,他已经把台湾腔的台词收敛了很多,他为不喜欢《致青春》的人提供一个挑刺的证据。主演杨子珊、包贝尔、张瑶、郑恺等都实在太好,演员做导演,受益的往往还是片中的演员。特别是张瑶,看着她从《立春》中一路走来。再次感谢韩红,让我开怀大笑。其实,赵薇没将王菲用好,我觉得该片主题歌没超越《因为爱情》的传唱水准。
记得当年在香港看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时就想,要是内地也能出一部因青春、因美好而令人落泪的电影,就算是内地电影的进步了,因为内地的大片更多还处在消费灾难、消费苦情的初级阶段。没想到,《致青春》这么快就到来了,算是一个奇迹。我在微博上说希望该片票房能过10亿,真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有空走进影院,去消费这样的美好。
当然,我是属于偏爱《致青春》的,导致我忍受住了某牛奶等品牌在该片中的广告植入。其实,傲慢与偏见从来都存在于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感受中,更存在于任何一个文化产品的选择中。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说这是脑残电影,说这是电视剧化的电影。其实,哪些是脑残电影大家心知肚明,说《致青春》是电视剧化的电影,我估计说这话的人自己都没怎么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什么是电视剧美学,什么是大众电影,台词量多少是否就是评判所谓电影与电视剧的标准,很多事情不用站队辩论,票房是大众对电影产品的最好的选票,这是一种民主。一切傲慢与偏见,一切高捧与践踏,一切虚情与真相,都会在一个人面前得到最后的公正与公平,那就是时间!时间会证明赵薇的《致青春》到底是部有多少价值的中国电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036c50102e278.html
辛夷坞的原著没看过,李樯及其电影剧作倒是很熟,《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完成了其女性老中青三部曲,是李樯情怀的代表作。李樯情怀是一种关于尊严的表达,不被世俗、困顿所染,绽放自我生命光华,有着非常个性的坚守。不管是孔雀里的一家人,还是王彩玲,李樯笔下的原创角色令人敬重,却难以亲近。观众对这些角色审美体验,注定了他的三部曲也难以达到大众共鸣的普世光芒,自然也不可能是高票房的大众电影。我始终认为,高票房的大众电影的核心价值绝不是主演的明星,而是影片情感诉求的宽度、价值观的广度。李樯内心是冷的,辛夷坞是暖伤青春,他俩在一起,不担心剧作的结构节奏的大体,倒是为李樯情怀在赵薇电影中的宽度忐忑过几分。没想到,李樯在《致青春》中完全放开了自我,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宽广。
影片从郑微的梦境开篇,给我的直觉,这不会是一部过于写实的年代片。但梦境过后的校园与宿舍,上世纪***十年代的大学真实气息扑面而来,从梦中韩庚一晃而过,到赵又廷的陈孝正冷酷转身出场,这近20多分钟的戏,均是由杨子珊、江疏影、张瑶、包贝尔、郑恺等新面孔演员完成,行云流水、兴致盎然,让大家迅速入戏。入戏感强,也是口碑好的大众电影的体验特征。真不知道赵薇从哪里找来的这批新演员,加上赵又廷、韩庚,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假如赵薇有一丝自恋,那就是她选择了杨子珊,像小燕子,侧面还像赵薇的大学老师崔新琴的年轻样子。赵薇用影像雕刻时光,令人动容。比如,郑微向林静报告大学录取那场戏,林静追像小鸟飞般的通知书。比如,郑微在礼堂高歌《红日》。比如,黎维娟家乡落榜男友来宿舍,在那个高歌知识改变命运的岁月,冬夜里两个原乡人内心的美丽与哀伤。比如,男生水房,陈孝正的告白与眼泪。比如,散伙饭上,老张带头朗诵的苏东坡的词。比如,老张在阮莞墓前关于配角人生的独白。比如,海洋馆里那段秘密。赵薇的稳健从容,将这部密度大的青春群像雕刻,刚柔并济,悲喜错落,张弛有度。
李樯在这部改编剧作中,不失其特有的李樯情怀,黎维娟与老家落榜男友,朱小北怒砸超市,郑微在太平间面对阮莞尸体的那段哭诉,其实,被作为背景戏处理的施洁才是李樯的投影,在《致青春》中,施洁被赵薇选择成为一个背影,李樯情怀的执着变为一种豁达、一种有力度的宽度,我觉得这是辛夷坞的原著中不会有的。李樯擅写群戏,擅写悲怆中的喜感,当然,《致青春》最令我捧腹大笑的紫鹃的深夜情话,不归功于李樯,而是归功于赵薇的闺蜜韩红一本正经的意外反差式表演。对于阮莞的死,其实阮莞不是对初恋男友恋恋不忘,也不是对山羊皮迷恋,而是对逝去的青春无法释怀,所以,李樯会让郑微对她的尸体说出那段心痛的告别。
从高唱《红日》开始,郑微的爱的尊严就开始描红,直到最后那句“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这个角色基本有了结实的精神底座。我特别喜欢郑微的那段台词,郑微离开林静的那段画外音:“我们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现在我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郑微说到“像爱祖国”时,影院里冒出一些出戏的笑声,但我却沉浸于郑微的这段台词中,惟有会心的感动。在因为躲避20%的房产交易税而连夜排队离婚的今天,在每周《非诚勿扰》的红男绿女对真诚的彻底抛弃中,爱情与婚姻,成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利益工具与明码标价的商品,《致青春》中郑微的爱与尊严尤为珍贵,习惯了贫贱的陈孝正那无法容忍一厘米的误差的精致利己主义,对海豚驯兽师吐露的真心,更为令人心碎。人逝去青春不可怕,但一旦尊严丧失,犬儒即止,爱无力回天。生逢这个年代或许是郑微这样人的悲情,但更是陈孝正的悲剧。在我看来,《致青春》是一曲大时代的挽歌。
赵薇的导演处理上,有两处我觉得不错。一是从毕业散伙饭的苏轼词赋的朗诵,直接切到数年后的高速路上的阮莞,干净利落。二是林静在校园中的出场,也是在郑微与陈孝正彼此心通时直接切入,没过渡,我觉得很自然。林静在开场就是郑微的一个梦,在全片中更像一个影子,是郑微内心无可割舍的前缘,包括郑微母亲与林静父亲***的前史,将这段青春悲剧定格在更远的时代背景中,长辈的历史原罪导致一对有情人的离殇,林静这个影子确实有着时代烙印,但赵薇的处理是虚写,更为写意。
说几句演员。韩庚的戏不多,但戏演得场场有色,已经摆脱了《大武生》的幼稚。赵又廷的戏本身就好,他已经把台湾腔的台词收敛了很多,他为不喜欢《致青春》的人提供一个挑刺的证据。主演杨子珊、包贝尔、张瑶、郑恺等都实在太好,演员做导演,受益的往往还是片中的演员。特别是张瑶,看着她从《立春》中一路走来。再次感谢韩红,让我开怀大笑。其实,赵薇没将王菲用好,我觉得该片主题歌没超越《因为爱情》的传唱水准。
记得当年在香港看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时就想,要是内地也能出一部因青春、因美好而令人落泪的电影,就算是内地电影的进步了,因为内地的大片更多还处在消费灾难、消费苦情的初级阶段。没想到,《致青春》这么快就到来了,算是一个奇迹。我在微博上说希望该片票房能过10亿,真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有空走进影院,去消费这样的美好。
当然,我是属于偏爱《致青春》的,导致我忍受住了某牛奶等品牌在该片中的广告植入。其实,傲慢与偏见从来都存在于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感受中,更存在于任何一个文化产品的选择中。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说这是脑残电影,说这是电视剧化的电影。其实,哪些是脑残电影大家心知肚明,说《致青春》是电视剧化的电影,我估计说这话的人自己都没怎么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什么是电视剧美学,什么是大众电影,台词量多少是否就是评判所谓电影与电视剧的标准,很多事情不用站队辩论,票房是大众对电影产品的最好的选票,这是一种民主。一切傲慢与偏见,一切高捧与践踏,一切虚情与真相,都会在一个人面前得到最后的公正与公平,那就是时间!时间会证明赵薇的《致青春》到底是部有多少价值的中国电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036c50102e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