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是趙薇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研究生畢業作。每個畢業的北影學生都有畢業作,但因為這名學生是趙薇,顯然會有投資人給予支持,故此,作為學生畢業作獲得機會作全國性的商業放映,趙薇可能是第一人了。不過,本片也不算失禮,儘管在我看來也只屬及格。
大學生活永遠是許多人夢牽魂繫的過去,如果在精英時代,那就更顯有份優越的圈子感,但當大陸大學教育急促發展和擴大招生後,精英感明顯淡薄,更說不上擁有像上世紀50、60年代那樣出自「哈(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京(北京大學)清(清華大學)交(交通大學)」四大名校有所謂「系出名門」的自傲。當大學生多至接近普及年代時,草根化了的大學生便也難再擁有優越更談不上天之驕子。趙薇這部影片確實反映了時下大陸大學校園的這一面,學生宿舍裡面的糟糕和雜亂以及學生本身的問題,例如是仍然像中學生般的感情用事、個性不同下的有點點過火的矯情、缺乏基本禮貌的表現以及對異性的好奇等等,都有較生動描繪,也是對現實大學現況的一些描寫。
《致青春》的焦點在鄭微(楊子姍飾)與陳孝正(趙又廷飾)之間感情交往,與鄭微同為室友的阮莞(江疏影飾)、黎維娟(張瑤飾)和朱小北(劉雅瑟飾)當然也有她們的個性和生活的不同遭遇,她們之間自然也會偶有碰撞,然影響不了她們後來結成的友誼。同時趙薇顯然也注意到現實中的女大學生不同的追求,特別像黎維娟這樣視物質生活為首要的之類。影片也描寫了其他男學生身處非精英時代的不同類型,但他們的出現仍然只屬於點綴多些,未能進入整體學生時期構成友誼的要素。這就與故事主線有關了。
主線是鄭微與陳孝正的愛情。兩人由原來的冤家變成戀人,屬估計之內,只是鄭微那股過於主動而又帶有極端性對陳孝正死纏爛打的勁頭,「小燕子」痕跡太濃了。因為這是趙薇最能把握的角色?校園裡產生的愛或許多都屬青春萌動的一種吧,因此,對曾經在校園產生過情愫的當年大學生而言或許會產生一定共鳴。不過這種共鳴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社會上的種種卻在校園沒有那怕是一絲絲的波動,尤在男女第一主角身上,這就說不過去了。僅有的副校長千金為了討好陳孝正而甘願讓出公費留學學額給他,就夠了?僅有的 Suede 樂隊或《紅日》就足以喚起對那些年月的追憶?大凡影片能夠留下即使那麼一些時代烙印的青春足跡或留痕方可值得保留。但《致青春》對此是模糊不清的,它拍的是上世紀90年代,還是新世紀?頗為含混。以 Suede 為例,Suede 的第三張專輯《Coming Up》於1996年面世。在這一專輯中,樂隊改變了以前晦澀頹廢的風格,這張產生了五首全英 Top 10 歌曲的專輯已臻完美之境,它成為流行樂界試圖超越的新標竿。Suede 作為 Britpop 代表之一的地位也就此得以鞏固。換言之,在中國大陸小部份歌迷對 Suede 的喜愛或許會比1996更早,但我寧願相信,大部份喜歡 Suede 的中國歌迷是在這一年才出現的。Suede 首次來中國演出是2003年。也就是說,影片中阮莞與舊情人約看 Suede 在北京演出而不幸遇上車禍,發生在2003年。90年代後半期發生的事太多了,鄧小平去世、戴安娜車禍遇難、香港回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等等;新世紀除了迎接千禧來臨外,北京申奧成功、中國足球首次打入世界盃決賽圈、911事件、SARS爆發、張國榮自殺等均具極大震撼,然而所有這些未見在片中有片言隻語所涉。雖然不是精英大學生,但畢竟也都是大學生啊!欠缺了這些時代背景作為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印記,更或是人生成長過程最大缺憾。如果僅僅是卿卿我我的風花雪月校園生活,這與不食人間煙火的現青春版「瓊瑤」又有何區別?那只不過是了無***的蒼白青春罷!我們不是強求歷史事件在校園類型片中必須有反映或至少有那麼一些背景,問題是:請告訴我,故事發生於何時?不必告訴我具體年份,告訴我年代就可以了──既然片中連學校也是虛構的「京南理工大學」時。
除了在內容上的空白,對電影質感的瞭解、掌控則有更大不足。但《致青春》所缺乏的影像感,除了被布光(燈光)屢見凌雜的同時,好些逆光、濾鏡、攝影機運動、鏡位和場面調度、畫面構圖、特寫、景深等均告生硬、突兀和不到位甚至欠缺;剪接方面時見零散,令節奏時顯得有點紊亂,時有瑣碎還無所謂,可是當故事敘述與畫面結合尚算流暢之際卻忽然跳出來的片斷(特別是像鄭微原來的男朋友林靜[韓庚飾]竟然忽見到自己父親與鄭微的媽媽***!)就令人大感莫名;該有的切入、淡出或淡入同樣少見,有點似電視劇。所謂電影質感應該是指從構圖到美術、布光與人物、情節之間的關係和特別的顯達而令影像有衝擊性或抒情又或深刻的強調的綜合體現。同時,在場面調度上亦見緊巴巴的,該有的影機運動少見了,該有的空間感和景深表現不見了,可是,《致青春》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平面化的,人物與情節之間的,象徵感或立體感欠缺,便令影片顯得扁平化。雖然前半部畫面上表現的宿舍場景較多,而宿舍的狹窄也確令影機鏡位會比較侷促,這就更考驗一位新導演對場面調動、攝影機機位、鏡頭和構圖的掌握了。事實上,鏡頭處理仍稍嫌呆板,有欠靈活,例如可以有低角度的,或變焦又或在燈光處理上的變化等。因此從故事敘述至節奏把控和由於電影感不足的缺憾,本片就有似電視劇多於具電影質感的效果出現,一如《失戀33天》那樣。
儘管缺點不少,但從《致青春》是趙薇處女作看,也拍出了現實的一面,並沒有受台灣(尤以台灣的「小清新」成為時下內地年輕觀眾所喜愛的時候)或韓國青春片所影響,看得出有其自己堅持的一面,這點很重要,很值得鼓勵。因為有了這首部作品的題材處理和對現場導演過程和經驗,都是寶貴的,再接再厲!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6%9C%83%E5%93%A1%E5%BD%B1%E8%A9%95/%E6%8B%8D%E5%87%BA%E4%B8%80%E5%AE%9A%E7%8F%BE%E5%AF%A6%E6%84%9F%EF%BC%8C%E4%BD%86%E6%9C%89%E4%BA%9B%E7%A8%9A%E5%AB%A9%E2%94%80%E2%94%80%E3%80%8A%E8%87%B4%E9%9D%92%E6%98%A5%E3%80%8B
大學生活永遠是許多人夢牽魂繫的過去,如果在精英時代,那就更顯有份優越的圈子感,但當大陸大學教育急促發展和擴大招生後,精英感明顯淡薄,更說不上擁有像上世紀50、60年代那樣出自「哈(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京(北京大學)清(清華大學)交(交通大學)」四大名校有所謂「系出名門」的自傲。當大學生多至接近普及年代時,草根化了的大學生便也難再擁有優越更談不上天之驕子。趙薇這部影片確實反映了時下大陸大學校園的這一面,學生宿舍裡面的糟糕和雜亂以及學生本身的問題,例如是仍然像中學生般的感情用事、個性不同下的有點點過火的矯情、缺乏基本禮貌的表現以及對異性的好奇等等,都有較生動描繪,也是對現實大學現況的一些描寫。
《致青春》的焦點在鄭微(楊子姍飾)與陳孝正(趙又廷飾)之間感情交往,與鄭微同為室友的阮莞(江疏影飾)、黎維娟(張瑤飾)和朱小北(劉雅瑟飾)當然也有她們的個性和生活的不同遭遇,她們之間自然也會偶有碰撞,然影響不了她們後來結成的友誼。同時趙薇顯然也注意到現實中的女大學生不同的追求,特別像黎維娟這樣視物質生活為首要的之類。影片也描寫了其他男學生身處非精英時代的不同類型,但他們的出現仍然只屬於點綴多些,未能進入整體學生時期構成友誼的要素。這就與故事主線有關了。
主線是鄭微與陳孝正的愛情。兩人由原來的冤家變成戀人,屬估計之內,只是鄭微那股過於主動而又帶有極端性對陳孝正死纏爛打的勁頭,「小燕子」痕跡太濃了。因為這是趙薇最能把握的角色?校園裡產生的愛或許多都屬青春萌動的一種吧,因此,對曾經在校園產生過情愫的當年大學生而言或許會產生一定共鳴。不過這種共鳴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社會上的種種卻在校園沒有那怕是一絲絲的波動,尤在男女第一主角身上,這就說不過去了。僅有的副校長千金為了討好陳孝正而甘願讓出公費留學學額給他,就夠了?僅有的 Suede 樂隊或《紅日》就足以喚起對那些年月的追憶?大凡影片能夠留下即使那麼一些時代烙印的青春足跡或留痕方可值得保留。但《致青春》對此是模糊不清的,它拍的是上世紀90年代,還是新世紀?頗為含混。以 Suede 為例,Suede 的第三張專輯《Coming Up》於1996年面世。在這一專輯中,樂隊改變了以前晦澀頹廢的風格,這張產生了五首全英 Top 10 歌曲的專輯已臻完美之境,它成為流行樂界試圖超越的新標竿。Suede 作為 Britpop 代表之一的地位也就此得以鞏固。換言之,在中國大陸小部份歌迷對 Suede 的喜愛或許會比1996更早,但我寧願相信,大部份喜歡 Suede 的中國歌迷是在這一年才出現的。Suede 首次來中國演出是2003年。也就是說,影片中阮莞與舊情人約看 Suede 在北京演出而不幸遇上車禍,發生在2003年。90年代後半期發生的事太多了,鄧小平去世、戴安娜車禍遇難、香港回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等等;新世紀除了迎接千禧來臨外,北京申奧成功、中國足球首次打入世界盃決賽圈、911事件、SARS爆發、張國榮自殺等均具極大震撼,然而所有這些未見在片中有片言隻語所涉。雖然不是精英大學生,但畢竟也都是大學生啊!欠缺了這些時代背景作為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印記,更或是人生成長過程最大缺憾。如果僅僅是卿卿我我的風花雪月校園生活,這與不食人間煙火的現青春版「瓊瑤」又有何區別?那只不過是了無***的蒼白青春罷!我們不是強求歷史事件在校園類型片中必須有反映或至少有那麼一些背景,問題是:請告訴我,故事發生於何時?不必告訴我具體年份,告訴我年代就可以了──既然片中連學校也是虛構的「京南理工大學」時。
除了在內容上的空白,對電影質感的瞭解、掌控則有更大不足。但《致青春》所缺乏的影像感,除了被布光(燈光)屢見凌雜的同時,好些逆光、濾鏡、攝影機運動、鏡位和場面調度、畫面構圖、特寫、景深等均告生硬、突兀和不到位甚至欠缺;剪接方面時見零散,令節奏時顯得有點紊亂,時有瑣碎還無所謂,可是當故事敘述與畫面結合尚算流暢之際卻忽然跳出來的片斷(特別是像鄭微原來的男朋友林靜[韓庚飾]竟然忽見到自己父親與鄭微的媽媽***!)就令人大感莫名;該有的切入、淡出或淡入同樣少見,有點似電視劇。所謂電影質感應該是指從構圖到美術、布光與人物、情節之間的關係和特別的顯達而令影像有衝擊性或抒情又或深刻的強調的綜合體現。同時,在場面調度上亦見緊巴巴的,該有的影機運動少見了,該有的空間感和景深表現不見了,可是,《致青春》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平面化的,人物與情節之間的,象徵感或立體感欠缺,便令影片顯得扁平化。雖然前半部畫面上表現的宿舍場景較多,而宿舍的狹窄也確令影機鏡位會比較侷促,這就更考驗一位新導演對場面調動、攝影機機位、鏡頭和構圖的掌握了。事實上,鏡頭處理仍稍嫌呆板,有欠靈活,例如可以有低角度的,或變焦又或在燈光處理上的變化等。因此從故事敘述至節奏把控和由於電影感不足的缺憾,本片就有似電視劇多於具電影質感的效果出現,一如《失戀33天》那樣。
儘管缺點不少,但從《致青春》是趙薇處女作看,也拍出了現實的一面,並沒有受台灣(尤以台灣的「小清新」成為時下內地年輕觀眾所喜愛的時候)或韓國青春片所影響,看得出有其自己堅持的一面,這點很重要,很值得鼓勵。因為有了這首部作品的題材處理和對現場導演過程和經驗,都是寶貴的,再接再厲!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6%9C%83%E5%93%A1%E5%BD%B1%E8%A9%95/%E6%8B%8D%E5%87%BA%E4%B8%80%E5%AE%9A%E7%8F%BE%E5%AF%A6%E6%84%9F%EF%BC%8C%E4%BD%86%E6%9C%89%E4%BA%9B%E7%A8%9A%E5%AB%A9%E2%94%80%E2%94%80%E3%80%8A%E8%87%B4%E9%9D%92%E6%98%A5%E3%80%8B